何祚庥之问:为什么ChatGPT没有在中国诞生?
*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。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。
2024网易财经智库“年度提问”
NO.001 何祚庥:为什么ChatGPT没有在中国诞生?
2023年,ChatGPT大火,AI进入全新发展阶段。但为什么ChatGPT没有在中国诞生?中国为什么缺少原创性的重大发明发现?国内外对于人才培养的差距在哪里……网易财经智库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,粒子物理、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,做客《年度提问2024》节目,看看他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。
以下为完整版视频:
60s要点速读:
科学研究好比是爬山,你不越过那些困难的地方是不可能登顶的。这些历程都要经过,不经过的话你不会懂得。科学研究或者是教育下一代,有它自己必定要满足的规律,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,你最多只能缩短一点路程,但不可能完全跳过。
正文:
01
中国缺少科学研究的传统,欧洲科学研究的历史比中国早三百多年
我个人认为,我们缺少科学研究的传统。什么叫科学研究传统?欧洲近代的科学研究是从伽利略开始的,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,大家都这么说。1590年,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”的实验。中国近代史的科学研究严格来讲是1919年五四运动才出现的。
欧洲科学研究的历史开始得比较早,这三百多年的差距不能忽略。差距在什么地方?就是一代人怎么学会做科学研究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。科学研究看起来是个人行为,有的人爱做这个,有的人爱做那个,但实际上是社会一种需求。
恩格斯说过,“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,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。”我们国家大多数的学校继承的都是中国的儒家教育的传统:考秀才、考科举等等。大学的教育和科研工作紧密联系是在伽利略以后开始的,也经过错误,也经过摸索。我们这一段时间差了三百多年,这是中国科研最大的问题。
我们要弥补这个差距,就要加大科研的投入。科学研究是要花钱的,是要整个社会投入和支持的。我讲一个非常尖锐的例子,吴有训老师是我的前辈,他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叫做康普顿散射。康普顿散射是量子理论的重要发现,也有很多实际的用途。
五四运动以后,国家开始向西方学习近代自然科学,1921年吴有训老师还是年轻人,愿意干这个事情,出国就找了康普顿,康普顿很欢迎:“你愿意来学习,帮我做一个实验吧。”吴老师干得很起劲,也很出色,发现了康普顿散射。
因为康普顿散射实验太重要了,所以有人就说,不能叫康普顿散射,应该叫康普顿吴有训散射。吴老师坚决反对,他说这不科学,我在那个地方只不过是个操作人员,具体的事情我是做了不少,但是不等于做科学研究主要是操作,主要是要想到这个问题,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性质,还要有一个想法,做什么样的实验可以回答。所有这些都是康普顿的,我不过是做了具体的事情。
我讲这个话的意思,吴老师是干了一阵以后才懂得这个道理的,吴老师懂,我们懂不懂?我们慢慢才懂得。这个社会公众懂不懂?我敢说大部分人到现在都不懂。在国外,这是个很普通的事情,原因在什么地方?人家比我们早走了三百多年。我不反对后来可以居上,但是必须认真学习。就算你后来居上,该犯的错误还是要都犯过,有很多事情都要干过才能懂。
02
办一流的教育,必须有一流的投入
吴老师做的实验属于基础研究,我们现在大量做的事情是开发研究,有一部分是应用研究。基础研究也做一点,但是在整个的科研投入当中,近2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只有5%左右。另一个指标叫做R&D占GDP(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)的比例,这几年R&D占GDP的比例有所增长。但是R占R&D(基础研究占科研经费的比重)的比例,是5%左右。这说明我们科研部署的结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。美国R占R&D(基础研究占科研经费的比重)的比例至少是15%左右,欧盟甚至是31%。我们现在的问题就在这些地方——不懂得科学研究必须拿钱投入,或者是国家拿钱,或者是社会拿钱。
人们有个大误区,一个人脑子灵光,有兴趣,肯钻研,就让他去做科学研究,这是空谈。因为他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,不懂得什么叫科学工作,根本就进不了门。科学研究有它的客观发展规律。这是现在中国在科研和教育的方针上存在的一大问题。
清华北大这几年在世界上的排名越来越靠前。在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,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名全球第17和第18,但这并不能证明它们的科研能力也能达到世界的前二十。因为清华北大是后来建立的,后来投入的。建立清华北大当然很不容易,我们的前辈、老师们做了很多努力。但是问题出在什么地方?还是需要补上这三百多年的差距。这种差距需要国家或者社会高投入才能填补,我再三强调这点。
这不是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决的,做科学研究都是钱堆出来的,包括学校教育,你要办一流的教育,必须有一流的投入,这个投入还不是一年的投入,因为效果不能立竿见影,要多年不断地投入。
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一直停留在占GDP 4%的水平,美国常年居于6%,比我们高两个百分点。而且美国教育历史投入还长,中国大学的历史比它们短多了。
现在我们都希望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水平,我也很赞成,但是我再三强调,如果不能填补钱这方面的差距,是不可能赶上的。这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回答的。华罗庚也是我的前辈老师,他说过,人类是可以登上月球的,但是靠骑自行车是绝对登不上月球的。这就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的关系。
03
中国为什么缺乏原创性的重大发现发明?
中国科研论文的数目很多,也有质量高的论文,但是总体来说和国外还是有差距。不说别的,这些年我们说要大力投入人工智能,但是ChatGPT还是别的国家提出来的,为什么?是不是中国人脑袋特别笨?我相信不会有人同意这个观点。那为什么我们没有重大的发现?这个问题很值得反思。
美国人在科研的投入并不都是有效的,也有白投的。比如我们理论物理,我就知道美国有一段白投入的历史。在我还年轻的时候,美国大量投入累积极点模型,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反对。虽然他们两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很高,不过还是起不了决定作用,美国仍然投入了大量的钱。但是事实证明,这个模型不行。
但是就算这样,美国还是舍得投入。因为,不犯过错误,是不会懂得的。我再三讲这个事情,中国人的脑袋不比美国人笨,但是中国人的脑袋也不比美国人聪明。科学研究好比是爬山,你不越过那些困难的地方是不可能登顶的。这些历程都要经过,不经过的话你不会懂得。科学研究或者是教育下一代,有它自己必定要满足的规律,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,你最多只能缩短一点路程,但不可能完全跳过。我再三说,这三百多年的差距不是一下子能填补得了的。
为什么我们有相当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国外不愿意回来?没有别的原因,就是国外给的待遇高多了,国内给的待遇低多了。真也有爱国者回来的,但是少,它不能作为一个普遍现象。
国外个人的待遇比较高,另外它的经费也很容易拿到,我们现在是困难得很。R&D占GDP(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)的比例,中国和美国是差不多的,2022年美国是3%,中国是2.55%,但是中国R占R&D(基础研究占科研经费的比重)的值是5%左右,是国际水平的1/3。所以相当于,在中国,我拿到钱的可能性就只有美国人的三分之一。我还是有个头衔——科学院院士,年轻人没有头衔就更难拿到科研经费了,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。
另外,中国这几年培养的博士不少。但相当一些人的博士论文质量实在不怎么样。不过既然收了博士,还给你干点活,不给他个学位,很难交代。我并不认为这是管教育的人、管科学的人的失误,而是一种社会的必然。我再三强调,三百多年的差距,你必须要懂得,要补上。在科研的投入上,在观念的转变上,不填补这个差距,希望中国在科学在教育方面赶上美国的水平,是不可能的,更不要说超过。
中国现在是一下子要培养很多博士生。人家有三百多年的传统,师傅带徒弟,这个积累就很多了。我们要赶,怎么办?人海战术,大量培养。个别的学生比较有聪明才智,但多数人都不行。中国的博士生培养有个培养的质量问题。
在科学研究上,我有一段跟随彭桓武老师学习做研究的经历。彭老师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斯·玻恩的学生,他在马克斯·玻恩那里干了十多年,回国以后愿意为国效力。那个时候,我们听说彭老师回来了,都想要向他学习。他有一套自己挑选人的准则,我找到他,他同意教我。
怎么个教法?很多人不知道,这是国外的标准教法——并不是他给你在黑板上讲什么,他是要我向他讲什么,最近做了些什么事情,念了什么书,你有什么看法,有什么观点,你有什么意见。他听了以后就评点——有哪些意见有道理、哪些意见没有道理、这些意见可以做,但还不见得能够变成科学研究…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不是我有一个想法,这个想法就可以变成一个科学研究题目。
他一共教了我半年,那个时候我也很努力的,给他讲了各式各样的文献,他都是不支持做,千万别去尝试。最后勉强同意了一个题目,可以试试看,但后来也没有做。为什么呢?他认为有道理的科研题目,国外很快就做出来了。你有一个想法人家也想到了。
我讲这些事情是什么意思?有一点像是老师傅带徒弟,口传心授,我们少了这一套。现在为什么不能这样干呢?一个导师要带二十个三十个学生,哪有时间去这样做呢?只能给你一个想法,学生自己去摸索。
我再讲个故事,1923年,我们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请到中国讲演,开始他不肯来。后来我们再三请他,一定要来。他说,“我来一趟可以,你得给我1000美元。”有人说一个银元相当于现在的200元,假定这个汇率合理,1000银元相当于现在的20万元。也就是花20万做一次讲演。那个时候社会募捐,凑了1000美元,爱因斯坦就在去日本的路上停留了一下,在上海做了一次讲演,讲完之后就走了。
这就是差距,在他的眼中,中国人根本就不够格。当然他可能是太高傲自大了。但是你知道1924年我们和爱因斯坦的差距是多大?这就是我们现在处在大力追赶的过程。研究讨论这些问题,你需要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。
我们不能骄傲自满,觉得现在已经赶上了,你看我们的科研投入每年也不比美国少,我们大学的经费也给得不少了。你不知道,这个问题不是一年就可以解决的,我翻来覆去说这个问题,要靠高投入,而且是长期持续地投入。
中国今天的教育水平怎么样,我的回答就是要看投入多少,这是标志。当然你要说北大清华,我们是重点投入、重点保证的,因此可以进入国际一流的大学队列中。但也就是北大清华了吧?美国进入国际上一流的学校多少个?英国多少个?法国多少个?英国法国都是小国家,日本也不算大,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是很少的,摊到大学,还是不够。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大,对科学研究、对教育研究的要求也大。
一般说来,中国中等教育的水平不算很低,但是总体来讲,我们科学和教育是落后的,我们要赶上和超过这个时代,你得考虑新的方法。在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上,不能犹豫不决,不能老觉得远水救不了近火,比如我呼吁,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的投入,2022年我们R&D占GDP(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)的比例现在是2.55%,至少要到5.7%,5.8%,否则休想赶上。
丹麦也是小国,但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也是常年在3%以上,丹麦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,科学水平很高。我举个例子,我耳朵里面有个助听器,一个小小的东西可以把声音放大,而且可以根据耳朵的情况,有针对性调节。这一个助听器就要四万多块钱,一对是九万块钱,丹麦研制的。我们会不会做呢?不会,我们只会引进,替人家做推销。当然推销也不容易,每个月要测试耳朵的情况。
04
我高度赞成应试教育
我的经验,学生不读书,是不肯学的。所以,我是高度赞成应试教育的。什么素质教育,骗人的。我们小时候也读过《三字经》“养不教,父之过。”你生了孩子以后,不送去好好学习,这是父亲的责任。“教不严,师之惰”,教孩子教得不严格,这是教师的责任,我很认同。
我小时候比较愿意学习,所以老师很喜欢我,我的祖父母也很喜欢我。但多数的孩子都是不愿意学习的,只想玩,这个问题要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解决。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不同,不能按照一种模式,人是有多种类型的。教育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。我们国家的大毛病,就是认为一个口号就可以解决问题。
家庭教育很重要。小时候爷爷奶奶把我们抱在手上,就给你讲算数,我们家一直有这个传统。所以我方才讲,孩子要教育。上学校了,在学校怎么叫做念好书,这也不是每个人都懂的,我是慢慢懂的。我个人有一个经验,我初中以后,老问高年级的同学,比如我到了初中二年级,就问初中三年级的同学,怎么念好初中二年级的课,他们都念过,也知道老师的教法,教什么东西,有人就可以传授经验。等到我念到高中的时候,我都找上一届的同学来教,这种经验是靠传承的。
我之所以还能走进科学大门,运气不错,有几位优秀的老师对我进行教育,我还比较虚心学习,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。所以,现在我翻来覆去地说,要整个社会懂得发展科学的重要,发展教育的重要。百年大计、教育为本,这种口号不要只是背这八个大字,而是要真正付诸行动。
比如人家的教育经验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?我们派过科学考察团到国外去考察科学工作,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去学习一下?把人家的教科书买一套回来,英国是怎么教育的,美国是怎么教育的,俄罗斯是怎么教育的?这些都是付诸行动,不是喊口号就完了。
我们比起人家来讲有三百多年的差距,在科研的投入上,在人员的训练上有三百多年的差距。认真思考这个差距表现在什么地方,要怎么样迎头赶上,这才是重要的。总之,骑自行车是上不了月球的,你得大力投入,做一个登月的飞船。
-END-
周小川 | 林毅夫 | 黄有光 | 贺铿 | 魏尚进 | 陈志武 | 金刻羽 | 谢国忠 | 吴晓求 | 刘元春 | 刘守英 | 许成钢 | 刘俏 | 张军 | 许小年 | 姚洋 | 余淼杰 | 余永定 | 李稻葵 | 李扬 | 田国强 | 曹远征 | 李礼辉 | 张文魁 | 李迅雷 | 巴曙松 | 刘国恩 | 曹凤岐 | 孟晓苏 | 丁学良 | 宋晓梧 | 陆挺 | 王小鲁 | 盛松成 | 洪灏 | 史晋川 | 但斌 | 张礼卿 | 刘俊海 | 张燕生 | 卢锋 | 梁建章 | 甘犁 | 贾康 | 管涛 | 温铁军 | 潘向东 | 陈春花 | 吴尊友 | 张维迎 | 魏建国 | 付鹏 ......